小香包带动大发展——庆阳香包非遗传承与扶贫创新的生动实践

来源:太阳成tyc7111cc发布时间:2024-07-16浏览次数:10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欲燃。”2024年7月13日,“寻中华古韵,承文脉筑梦”——董志塬中华文化传承实践团走进庆阳香包非遗传承人刘兰芳的工作室。刘兰芳女士的女儿张煜瑶向实践团队介绍香包的制作流程,接受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话题的采访。


图片

图 1:为刘兰芳工作室内景

工作室内,几位绣娘以针为笔,丝线作墨,在小小的布块上描绘出一个个纹样,再填充丝棉、香料,用心细细缝制,小香包便制作完成。实践团成员注意到,绣娘们时不时停下手中针线,用手语不断交流着。对此,张煜瑶老师介绍,“身体残障群体在经济收入、技能学习上都有阻碍,刘兰芳工作室推动‘非遗+扶贫’,先后带动4000多人就业,其中有大部分是残障人士,包括实践团今天看到的,他们把心里最美好的最善良的祝福通过手工艺表达出去,还会有一些报酬。”


图 2:实践团成员正在采访张煜瑶老师

甘肃庆阳素有“香包刺绣之乡”的美誉。传说庆阳是人文始祖黄帝与中医始祖岐伯论道之地,《黄帝内经》中记载了岐伯携药袋防疫驱瘟的事迹,药袋后来演化成民间的香包。2006年,庆阳香包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庆阳围绕以香包为代表的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已先后举办了十八届香包民俗文化节。据了解,刘兰芳老师在电商初兴的年代开设“庆阳香包”的店铺,吸引大量的人了解购买,将香包制作转变成经济资源。2020年特殊时期,刘兰芳工作室开始尝试抖音、快手平台的直播模式,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了解香包历史发展和制作工艺,这一举措也扩展了庆阳香包的宣传路径。“年轻人掌握新媒体技术更快一些,能够为香包这个千年非遗注入新的血液。非遗有年轻人的加入,才会更有活力,才会有生命的延续。”张煜瑶老师采访时说道。


图 3:实践团成员与刘兰芳、张煜瑶二位老师合影(一排右三为刘兰芳老师、二排右三为张煜瑶老师)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寻中华古韵,承文脉筑梦”——董志塬中华文化传承实践团也将继续深入调研,用镜头记录非遗传承的故事,用实践所得和理论知识寻找中华文化传承的新模式。